近日,首届全国大学生AIGC微短剧大赛圆满落幕。在本次赛事中,由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蒲融、肖光毅共同指导的三支学生创作团队积极参与比赛,分别围绕成都地方历史、中华茶文化与未来科技伦理展开微短剧创作,凭借新颖选题、扎实剧本与AI工具的创新应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青春答卷。
三支参赛队伍各具特色、风格多元。刘晨旭、何依桓、韩京、乐阳红、李珍、毛慧琳、胡梦欣等同学组成的第一组,以成都本土知名文学家李劼人及其在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生为创作蓝本,创作出6集微短剧《穿越菱窠做只喵》。该作品借助拟人化“猫视角”叙述,融合穿越、历史与地域文化等元素,以轻松幽默的语态重新唤醒观众对本土文化记忆的关注与喜爱。第二组由李子怡、胡子瑶、王熙添、吴承泽、孟笑颜同学组成,他们以唐代“茶圣”陆羽为主角,讲述其意外穿越至现代成都、沉浸式体验茶文化的故事。该小组创作出一部8分钟的AIGC微短剧,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当代文化的多元包容,让一段“茶”的旅程焕发新意。而第三组肖文敏、张立沛、李珍、姚冉、李文杰、宋雨涵等同学则选择以未来世界为舞台,围绕一名即将“退役”的智能机器人展开一段温情故事。作品聚焦人类与AI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伦理思考,在理性与情感交织中呈现了人机关系的复杂性与深刻性,表现出青年创作者对未来科技与人文价值的深度关怀。
三组同学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经历了从剧本构思、角色设定、美术风格打磨,到AIGC工具学习、影像生成及后期剪辑的完整创作流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提升了影视创作技能,更在AI与人文的交汇处找到了新的表达路径与创作自信。此次大赛既是一场关于影像语言与技术创新的实战演练,也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科技伦理与青年表达的深度探索。蒲融与肖光毅两位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技术为翼”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用AI讲好中国故事、用创意拥抱未来影像。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AI不是替代创作的工具,而是激发创意、拓展表达方式的助力器。他们以年轻人的视角,传承历史文脉,演绎文化魅力,表达科技想象,充分展现出高校影视专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育人成果与时代担当。
本次参赛经历,既是一次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大胆尝试,更是一次心灵与思想的自我锻造。三部微短剧不仅为AIGC影视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实践样本,也让更多人看见了“Z世代”青年在AI时代讲述中国故事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