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至3月2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营销创客类竞赛师资培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培训聚焦“微短剧、微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媒体领域,旨在通过学界与业界的深度结合,提升高校教师在新媒体营销与内容创作领域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赋能。传媒与演艺学院刘婧楠老师作为参与培训的高校教师代表,分享了她的培训感悟与收获。
刘婧楠老师用“启智、赋能、践行”三个关键词总结了此次培训的深刻意义。她表示,四天的学习时光虽然短暂,但这场由学界与业界共同打造的实践教学培训,却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在“启智”方面,刘老师提到,培训首日,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对微短剧剧本创作的剖析让她耳目一新。从“三幕式结构”到“情绪钩子”的设计,从人物弧光的打磨到碎片化叙事的适配性,课程不仅拆解了创作方法论,还结合《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爆款案例,揭示了优质内容背后的底层逻辑。同时,短剧运营的“流量密码”课程让她系统认知了从用户画像分析、平台算法机制到ROI优化的全链路思维。这些知识不仅填补了她对行业动态的认知空白,更让她意识到,在媒介融合时代,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框架,以行业真实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赋能”则是此次培训的另一大亮点。行业专家带来的实战经验让刘老师深受触动。某MCN机构创始人分享的直播话术“金字塔模型”,从引流话术的“痛点刺激”到成交话术的“信任构建”,层层递进的技巧背后是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把控。短视频运营中“3秒完播率”与“标签反哺算法”的关联性分析,更让她深刻理解了数据驱动的创作逻辑。这些来自一线的“战场报告”,让她重新审视了实践教学的方向:唯有将行业指标转化为教学标准,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践行”方面,刘老师表示,培训期间与全国同行的交流让她发现,大家共同的焦虑在于如何将短剧、直播等新兴业态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模块。而本次培训恰好提供了答案——通过“以赛促教”模式,将企业命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从创意策划到商业变现的全流程能力。她已着手规划将“短剧剧本工作坊”“直播模拟实战”纳入课程,同时联动企业导师开展项目制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懂内容、通运营、晓市场”的复合型创客。
结业之际,刘老师满怀感激。她表示,感谢组委会的精心组织,感谢学界与业界导师的无私分享。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新。未来,她将以此次所学为火种,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助力他们在广告艺术的赛道上绽放光芒,为中国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生力军。
刘婧楠老师的培训感悟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成长与收获,也展现了高校教师在新媒体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担当。此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也为高校在新媒体营销、微短剧创作、网络直播等领域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