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以课促课,课课求精;以声传声,声声致远——播音教研室24-25-2磨课纪实

2025-03-17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磨课”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3月12日下午,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教研室的全体专职教师在艺术楼教室组织开展了2025年春季学期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磨课活动。学院院长助理雷涛教授全程指导。此次活动覆盖大一至大三的主要课程,通过“实战演练+精准评课”模式,为新学期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注入新动能。

  13时30分许,“磨课”活动在李明航老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李老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此次磨课不仅是常规教学检查,更是对标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标准的重要举措,各课程组要聚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要求,展现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在历时3小时的活动中,17位教师依次登台。每位教师围绕所授课程进行20分钟模拟授课,重点展示课程设计中的创新突破点。院长助理雷涛教授从教学目标设定、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手段创新等多维度进行现场评议。

  大一年级组《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组率先亮相。该课程负责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王旭晟副教授讲授的是《呼吸控制》章节中的《呼吸肌肉群相抗衡原理》节点。授课中,王老师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播音发声的核心生理机制。课程从人体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切入,重点讲解了横膈膜、肋间肌、腹肌群在呼吸控制中的协同与对抗关系,结合动态示意图和实体模型演示,生动阐释了“呼与吸的力学平衡”这一专业理论。王老师通过“气球模拟实验”“胸腔扩张触感体验”等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呼吸肌肉群在发声时的动态变化,并巧妙结合新闻播报、诗歌朗诵等实际案例,分析不同情境下呼吸控制的技巧差异,凸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接着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李明航老师带来的《呼吸控制》概论讲授。李老师以系统性、实践性为导向,全面梳理了呼吸控制在播音发声中的核心地位。课程从呼吸生理机制切入,生动阐释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肌肉群的协同运作原理,以及“胸腹联合呼吸法”的科学逻辑。李老师借助动态解剖图示与真人示范,直观拆解了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巧妙结合新闻播报、朗诵等场景,分析不同语境下呼吸节奏与气息支撑的适配技巧,强调“气为声之本”的专业理念。

  第三位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陈鹏宇老师,她讲授的是《呼吸控制》章节中的《呼吸与发声》节点。陈老师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方式,系统阐释了呼吸机制与发声效能的科学关联。课程从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出发,聚焦横膈膜、肋间肌等核心肌群在呼吸运动中的协同与对抗机制,结合动态呼吸模型与真人发声示范,生动解析了“气息支撑—声带振动—共鸣强化”的完整链路。陈老师通过“吹蜡烛定量训练”“长音稳定性挑战”等互动实验,引导学生直观体验呼吸力度、气流速度与声音质量的关系,并巧妙融入新闻播报、广告配音等实例,对比分析不同体裁下呼吸调控的差异化策略,强调“以气托声、以声传情”的专业理念。

  在《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课程组“磨课”结束后是李曼老师带来的《艺术学概论》课程。李老师以跨学科视角生动解析了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过程。课程从“创作主体—创作动机—创作方法”三重维度展开,深入剖析了灵感触发、艺术构思与审美表达的动态关系,并融入“艺术家日记分析”“草稿思维导图”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个体经验、文化语境对创作的影响。李老师通过“即兴创作工作坊”“作品互评讨论”等互动形式,启发学生模拟艺术思维路径,探讨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强调“技艺为骨、情感为魂”的创作理念。

  大一年级组最后展示课程的是朱韵霖老师。朱老师讲授的是《艺术概论》中艺术起源章节的内容。课堂上,朱老师以丰富案例结合理论,生动阐述艺术起源的多元学说。通过互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其深入思考。此次磨课取得较好效果,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后续课程开展筑牢基础。

  大二年级组后续登场,首先是《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组季靖皓老师以“播音感受”为主题, 季老师从感受的力量出发,围绕创作感受的诱因、目的、生发和抵达,全景式呈现播音感受的具体表达方式。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组张煜霖老师围绕课程讲授环节图文并茂、音视频资料详实,以点带面,以理服人,教学设计从导入到过渡,从扩展到总结,教学目的精准,内容设计针对性强,体现了课程思政在播音实践中的综合运用。

  “感知—回想—知乐声”,来自《主持人思维与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组的许雪老师,开门见山,带着形象思维的模块化教学,直击表达 核心气质和精神旨归。从导入最是寻常百姓家“早饭摊”的故事,到 金鹰节颁奖典礼白岩松的掷地有声,通过故事性串联的方式,让人身 临其境,感同身受。

  来自同组的文俊老师,以“形象思维—视觉形象”为切入角度, 从“一场春雨”出发,带领我们感知雨、享受雨、赞美雨、表达雨。 这一创新的教学设计得到了现场老师的一致好评。整堂课内容充实, 既有社会热点的思辨,又有散文诗般的思索,从提出问题到思考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课程设计的紧密衔接,是主持人思维与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的一次“声”动实践。

  来自《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吕永杰老师,从播音感受的角度出发,讲述形象感受、逻辑感受的方方面面,围绕有声语言传播的价值和使命,从感受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来自《主持人思维与即兴口语表达》课程组的王纯雪老师,讲授发散思维。分为课前导入、发散思维的界定以及发散思维的三个特点。课程重点主要在发散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 2、变通性3、独创性。通过本课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理解并且认识到什么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场景;发散思维在口语传播中的重要性。

  最后是大三年级组,大三年级组首先磨课的是赵玉哲老师,她讲授的课程是《专题节目创作》。赵老师详细讲解了电视专题节目的选题原则。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创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下一位是穆艺童老师,她本次的《综艺节目主持》课程是以“综艺节目现场应变技巧”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核心技能。课程首先以《快乐大本营》提词器故障片段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分类讲解技术故障、嘉宾问题、现场意外等常见突发状况,并结合《我是歌手》《天天向上》等经典案例,详细解析话题迁移法、幽默化解法、情感共鸣法等应变技巧。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当中寻求合适的解决办法,学生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模拟提词器失灵、嘉宾冷场等情景,提升现场的应变能力。整体来看,整堂课较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未来可增加更多真实案例与互动环节,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实战性与趣味性。

  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黄莹老师就“播音前的准备”这一小节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她从观看视频导入课堂,就播音前需准备的内容进行提问展开,在讲课过程中采用PPT要点讲解,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进行了生动的内容讲解,其中,对如何掌握理出播音提纲的方法技巧式设计了练习环节,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

  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雒婧彤老师对“现场报道中的突发事件”进行了系统地讲解。通过业内优秀案例分析,提取突发事件现场报道中的四要素,以及在报道中可使用的技巧及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梳理了此类现场报道的准备过程。课后的实践作业紧扣本节课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加强练习,形成课程闭环。

  最后“磨课”的是雷崭老师,她的磨课课程为《文艺作品演播》,所磨内容为“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和韵律”。这一章节,是引导学生深入领略古典诗词魅力、掌握独特演播技巧的关键部分。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熟悉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与韵律规则,更要促使他们能够在演播实践中精准运用,实现对古典诗词内涵的生动诠释。教学重点聚焦于诗词语言的节奏把握、韵律美感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声音塑造意境;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代隔阂,准确理解并传达古典诗词深层的文化意蕴。

  此次教学研讨不仅检验了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更通过跨课程、跨年级的深度交流,构建起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随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加速渗透,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以创新姿态,书写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联系电话:028-61565036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17 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