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智能技术赋能影视创作教育,助力全国大学生AIGC微短剧大赛备赛,2025年2月,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蒲融、肖光毅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AIGC微短剧大赛创作培训营”。此次培训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主办,旨在通过系统化课程提升高校教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学科教学与行业前沿接轨。


培训营围绕“智创未来,剧映青春”主题,设置“技术赋能”“创作实践”“案例解析”三大模块。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以及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系统讲授AIGC技术框架,重点解析文生视频、AI配音、智能分镜等工具在微短剧创作中的实操应用。参训教师通过工作坊形式,体验从剧本生成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智能化创作,掌握利用AI突破传统拍摄限制的核心技术。
两位教师,在培训中深度参与“AI技术伦理与叙事创新”课题和技术学习。吸收各位专家提出的新观点,“生成式技术不是替代创作者,而是拓展表达维度。”蒲融老师也在培训营后总结道,她将把AI辅助创作纳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历史文化题材的数字化转译,呼应大赛"重现历史事件、传播非遗文化"的创作方向。


纪录片创作课程肖光毅老师重点关注AI技术对现实题材创作的革新价值。培训期间,她通过密集的课程学习及技术学习,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都收获颇多,"技术降低了创作门槛,但人文洞察仍是内核。”她计划在课程中增设“AI田野调查”单元,指导学生用智能工具挖掘城市故事,培养兼具技术敏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创作人才。
据悉,本届培训营吸引全国20余所高校教师参与和行业专家参会,主办方特别设置“产学研对话”环节,邀请抖音、容量短剧等承办方代表解析行业动向。大赛评委组强调:“优秀作品需平衡技术创新与艺术表达,体现青年视角下的时代命题。”这一标准为参训教师指导学生备赛提供了明确指引。


两位教师返校后,立即启动教学方案升级计划。两位老师组建学生竞赛团队,将开源AI模型库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建构多种构建“故事场景数字复原”实训项目,学院领导表示,此次参训是深化“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未来将设立AIGC创作实验室,为备战全国大学生微短剧大赛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大赛作品征集进入倒计时,传媒与演艺学院已组建3支师生共创团队,选题涵盖“陆宇茶文化体验”“未来科技城建设”“李诘人红色故事新编“等创新方向。这场由AIGC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创新,正在重塑影视创作人才培养的生态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