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跟随彭吉象教授走进《百年中国电影》

2014-05-19

跟随彭吉象教授走进《百年中国电影》

“生活是电影最好的编剧,而电影是生活最形象的记录者。”5月19日下午2点30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现任重庆大学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吉象教授应我院特邀,在我校学工部105会议室开展了名为《百年中国电影》的专题讲座。成都文理学院副院长涂开益莅临本次讲座,传媒学院院长刘吾康、副院长李晓川及部分教师也来到讲座现场,聆听大师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前,分团委书记韩杰老师主持特聘教授颁发仪式,涂副院长现场为彭吉象教授颁发证书为我院特聘教授。涂副院长上台发表讲话,代表我院师生热烈欢迎彭教授的到来,并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了彭教授的学术成果。随后,彭教授从提问世界电影、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诞生正式开始了此次讲座。今年是我国电影诞生的110周年。彭教授从我国电影发展的3个高峰期带领同学们走进“百年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到30 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渔光曲》是当时的一部代表作,它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这是从戏剧方面来表现的现实主义影片,彭教授并在现场为大家放映了这部电影。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期间的影片突显出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民族感。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三个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影片展现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多方面的问题以及人民的需求。对中国妇女文化、对青春祭、对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等等,电影将这些中国文化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彭教授在讲述3个高峰期的同时也不断穿插电影其他方面的知识。例如对蒙太奇作出了不同意义的理解以及随着中国影院荧幕的增加从而票房增加,中国电影开始逐步找到了属于中国的方向。

在讲座接近尾声时,彭教授和我院学生展开了现场互动。有同学向彭教授提出怎样看待粉丝电影发展趋向的问题。彭教授认为,现在这种粉丝电影现象很正常,它在一种层面上迎合了年轻人的想法,而他希望青春电影要更精致一些,不要一直处于快餐型,要精雕细琢后再呈现给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观众也会评判影片的优劣,彭教授认为无论怎样的电影都要研究观众的心理需求。而观众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这样中国电影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在台下积极响应,认真回答彭教授提出的各个问题,彭教授也不断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的许多优秀电视剧作。他指出好的影视剧出现需要文化艺术的体现,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坚实自己的学科基础,让自己不断累积、不断进步。《百年中国电影》只是一个段落,中国电影依旧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我们也在期待中国电影的美好未来。

文字记者:郭亚璐

责任编辑:黄文彬

 

联系电话:028-61565036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
邮 编:610401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Copyright © 2022 成都文理学院 蜀ICP备11012699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6/23 16:4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