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9日上午9时10分,根据《成都文理学院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传媒与演艺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在艺术楼B210开展了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院长助理兼教研室主任雷涛、副主任苏宇思及广播电视教研室全体专职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由雷涛主任主持,以“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为研讨主题,由雷涛、苏宇思、林伊飞、唐凡舒、陈昊、马青青、蒲融七位教师做主题发言,全体教师参与发言,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雷涛老师首先做主题发言,她结合近期参加的四川省广播影视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的专业研究重点和学术发展趋势,强调媒体融合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以“四川观察”等业界优秀融媒体平台的开发与运营生态模式构建为例,鼓励并且要求教师们以业内的广电+人才需求和实践创作运营经验为目标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以此来真真切切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她还重点介绍了学术论文如何选题与写作的宝贵经验,对教研室的学术氛围营造和学术团队搭建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提高教师对学术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学术信心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教研室副主任苏宇思老师结合参加四川省高校影像教育论坛的见闻并发表了个人见解,他讲述了目前民办高校摄影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且和在场的老师们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可能性。同时,他借助《国家相册》新华社系列影像故事,来探讨如何进行影像思政课,如何立足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在艺术创作、摄影教育等领域培养更多的高级创新型人才。
林伊飞老师结合参加中国传媒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的经验,认为随着数字媒体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延伸了传媒领域发展前景的同时,也给高校传媒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摄影从诞生那天起,就是科学技术和艺术伴生的产物,高校传媒教育必然要积极拥抱新的技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传媒人才。
唐凡舒老师报告了第二十三届年会暨第十六届中国影视高等论坛的主要数据和内容。她贴合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与在座教师分享当前学届的学术方向、技术方向以及教育教改方向,探讨如何通过思政、专业、人文共同塑造影视学科教育新生态,尤其是课程思政部分,把论坛各高校的最新研究和研讨成果进行分析,希望与在座教师一起,从教学环境、信息化、内容、混合模式、自主学习几个方面最终落实到育人,践行课程思政。
陈昊老师分享了前往中国教育电视台参加作品讲评会的经历,传媒与演艺学院师生共创音乐作品《如光》入选了2023年全国优秀原创校园歌曲,陈昊老师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前往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参评和交流。他分享了《如光》在讲评会上的反馈和评价,并提到了在音乐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不足之处,主要是关于音乐创作技巧、歌词写作、编曲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并对声音课程的创新改革有了新的想法和动力。
马青青老师结合西南地区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论坛暨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的参会内容,认为西南地区的高校影视教育要不断强化教育强国的战略引领,奋力承担起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积极面对数智时代的转型挑战,强调西南地区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守正创新,在育人目标上坚持德艺双馨、知行合一、艺科融通,在育人理念上坚持通专融合、研创并举、分类培养。通过此次论坛,启发我们要直面教学改革最核心问题,为西南地区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
蒲融老师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与项目申报的情况做了补充发言,她分享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韩鸿教授的科研申报经验,重点介绍了如何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申报题目的选择到申报书的撰写等内容,为教研室青年教师们的科研之路指点迷津,也让教师们洞悉了以往申报课题时存在的问题,指明将来科研之路的方向
主题发言结束后,教研室教师们围绕本次研讨主题和七位老师所做的报告,分组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老师们围绕主题,踊跃发言,畅谈体会。参会老师表示,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很有意义,收获很大、感受很深,将通过本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是一次思想与行动的碰撞,通过探讨和经验分享,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平台。为切实做好传媒影视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打下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