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教研室青年教师蒲融于10月24日晚18:40在艺术楼210B新媒体实验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电影节展与短片风格”的讲座,旨在帮助传媒与演艺学院的学生们理解和探索国际国内电影节展中的短片风格及其艺术特征,为他们未来的短片创作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与灵感启发。讲座还邀请了广播电视教研室李游艺、胡兰霖老师以及文法学院的写作课程组组长宋雨霜老师和文法学院的同学们。本场讲座由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广播电视教研室副主任苏宇思主持。
讲座伊始,蒲融老师简要介绍了电影节在电影行业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电影节不仅是电影作品展示和评选的平台,更是影视创作者们学习和交流的宝贵场所,尤其是在短片领域。蒲融老师举例分析了国内外几大知名电影节的短片单元及其艺术特色,包括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国际电影节,以及中国IM两岸青年电影展和First青年电影节等。虽然各大电影节短片单元的选片标准各异,但它们在艺术表现力、社会话题性、风格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通过这些电影节短片单元的入选作品,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短片在艺术表达、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等方面的独特性。
在讲座中,蒲融老师通过国内青年导演魏书钧的创作案例,在个人短片作品《延边少年》创作历程中是如何“逢迎”戛纳电影节的审美风格和短片美学完成短片创作的。尽管这一过程听起来像是“投机”,但他的经验确实是作为年轻导演“攻关”电影节的一个实在路径。作为年轻导演要学会研究电影节展,从收片的风格到影展的气质,并以此介入到自己的短片创作中。
在国际国内短片风格的研究中,蒲融老师分享了目前世界环境下一些风格趋势,譬如国际短片在叙事风格的多元化、影像风格的实验性与前卫性以及社会政治题的深度表达上等方面的突出风格;而国内短片的风格差异化则更多表现在文化与地域性表达、现实主义题材的再度崛起以及年轻人导演个人的风格传达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展现出较为强烈的先锋气质,让短片从影像上就能够在国际国内影展上脱颖而出。
除了风格分析,蒲融老师还深入探讨了短片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她看到许多电影节的短片作品聚焦社会热点与现实问题,通过简短的叙事传递出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使得短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更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媒介。蒲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创作中关注身边的社会议题,利用短片的独特优势,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他们的思考与观点。
之后,蒲融分享了一部国内青年导演今年入围柏林短片竞赛单元的《夏日句点》,回应了我们青年学生和导演应该将目光和关注放置在“我”与“世界”的沟通、关注与好奇探索中,如何旧瓶装新酒,再造“现实主义”!
文法学院的创意写作课程教师、写作课程组组长宋雨霜老师分享了观看《夏日句点》后的感受,让同学们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到电影的欣赏中,启发了学生在影像创作中不能忽视“文学性场景塑造”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许多学生表示受益匪浅,对短片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兴趣。一位大三的同学表示:“以前对短片的印象只是短小精悍,听了蒲老师的讲解才知道短片在创作中有这么多的细节和讲究,尤其是风格上的多样性,让我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期待。”另一位同学则表示,蒲融老师对于不同电影节短片单元的对比分析让她受益匪浅,让她更加理解了电影节对短片的选择标准和艺术追求。
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艺术视野,还为他们在短片创作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对电影节短片单元的深入解析,蒲融老师成功地引导学生们走进短片创作的核心,为他们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向。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许多同学表示期待参加更多类似的讲座活动。